1999年4月,德國科學家英戈.波特利庫斯和彼得.拜爾研製的新型轉基因水稻開始結實,因其含有胡蘿蔔素,粒金黃,被譽為“金米”;稻米分類:秈型非糯性稻米穀粒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出米率低,米飯膨脹性大,但粘性較小。粳型非糯性稻米穀粒呈卵圓形或橢圓形,出米率高,米飯膨脹性小,但粘性大。以上兩種稻穀根據收穫季節又分為早稻和晚稻。糯稻穀又分秈型和粳型糯米,其特點是粘性大。稻穀的分類等級標準主要根據出糙率、水分含量、黃粒限度等指標來判斷。糯稻:支鏈澱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煮熟後米飯較軟、黏。通常粳糯用於釀酒、米糕。提到人工水稻,歷史也相當悠久,中國現代水稻育種肇起于趙連芳,1959年黃耀祥培育了中國第一個矮稈良種“廣場矮”,1973年,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成功用科學方法產出世界上首例的雜交水稻,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經過四年的研究,帶領團隊從世界上幾百個稻種中探索,並在稻種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袁隆平認為野稻並不一定全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島找尋到一種野稻稱為“野粺”,並成功的與現有水稻配種出一些組合稻種。這些組合稻種無法自體授粉,而需仰賴旁株稻種的雄蕊授粉,但產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不過最初的幾年,培育出的新稻雖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數沒有花粉,符合新品種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卻有花粉,能產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豐;但袁隆平並沒有放棄,一直到了第九年,上萬株的新稻都沒有花粉,達成了新品種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法雜交水稻。

http://www.shinhua.com.tw/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