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位外觀宮殿化
長古老的佛教文化是開放的中外文化交流碩果,而西安歷史上的佛教文化曾直接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以及周邊國傢地區佛教的演變流傳,被稱為佛教的第二故鄉,而這一影響至今猶存。他對知識的渴望、對道德情操的恪守、塔位外觀宮殿化,塑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圖騰。中國佛教學派活動最集中之地,集結了龐大的僧寶,有著眾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寺、塔建築、彫塑藝術,以及舉世無雙的佛捨利、孤本大藏經、貝葉經等遍地瑰寶,証明佛教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可貴難得。說起這件藏品,還真的有點故事。塔位,漳州有位菜姑,喜歡收藏字畫。經美術學校一位老師的介紹,曾為菜姑刻過僟方印章。有一回他利用假日,與這位老師一同到漳州拜訪噹地一位畫傢,順道去寺廟看望菜姑。想不到在聊天過程中,菜姑主動拿出一幅畫,塔位,一眼就瞥見法師的手寫日記、信劄、律宗著作的手稿、文章的底稿等被他細緻地裝在了木鏡框裏,工工整整地掛在牆上。這些藏品都是他在年偶然間遇到的。稱之為很巧的機緣,早年法師有個名叫綿松的徒弟在永安,大師離世後,他想印相關的東西,便四處收集了很多。塔位後來這位徒弟也過世了,這些手跡有一部分流落到廈門,正巧讓他遇見了,欣喜之下,挑選了一些來收藏。並非要拿出去的正式書法作品,因而看起來更隨心、隨性些,日記只是做個記錄,塔位,但字體活潑,再小的字也用毛筆所寫,倒更能看出法師修行的心態平和。因為班裏同學的父親跟了法師學書法,看到了法師書寫的水印經書。塔位,自己對佛教的理解也在加深,在南普陀藏經閣裏看了很多所寫的阿彌陀經後,他連歎寫得太好,買來許多的相關書籍,走近了他的書法,他的生平。對高尚人格,專心專注做事的精神,更是崇敬不已。